中国农药网 - 农药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农药资讯 | 市场分析 | 国际市场 | 营销管理 | 政策法规 | 最新技术 | 植保资讯 | 病虫害预测 | 分析预测 | 绿色农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营销管理 > 撞脸的高校专业:同是制药,有的制炸药,有的制农药
T.biz | 商业搜索

撞脸的高校专业:同是制药,有的制炸药,有的制农药

信息来源:eoonoo.com   时间: 2024-06-19  浏览次数:13

  随着高考成绩陆续公布,考生们会迎来和考试近乎同等重要的志愿填报阶段。对于一些高校专业,大家总有着这样的理解……

  

  常言道:只要专业选的好,年年期末像高考。可见大学专业对未来四年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对此,我们特意整理了那些名称相似却各有侧重的专业,以帮助学子选择、参考。

  生物制药VS药物制剂

  生物制药主要研究生物化学、药剂学、生物技术、制药技术等,常见生物药物有疫苗、抗生素、抗毒血清、胰岛素等。

  药物制剂

  药物制剂主要研究药学、生物药剂学、工业药剂学、药物制剂工程等,常见药物有糖衣片、肠溶片、胶囊、软骨、喷雾、注射剂等。

  学科历史

  20世纪70年代DNA重组技术的初现,催生了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制药,自1982年第一个新生物技术药物基因重组胰岛素上市至今,生物制药在制药业增速放缓的同时保持了持续增长。技术的发展自然带动了系列学科的出现,国内目前部分理工类院校已开设此专业。

  中国古代就创造了许多药物制剂,除汤剂外,还有药酒、曲、丸、散、膏、丹等。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制剂工业在药物生产中已发展为独立领域,发展了多种新型制剂如片剂、糖衣片、肠溶片、薄膜包衣片、注射剂、胶囊剂、栓剂、气雾剂、药膜剂以及缓释制剂和控制释放制剂等。在制剂生产和药品包装方面,也逐渐从手工操作向半机械化、机械化、半自动化直至全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但同样是制药,不同学校,那差别可是大了去了。理工类高校的“制药”专业制的是炸药,譬如北京理工大学;农业类高校的“制药”专业制的是农药,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医学院下属的制药会包含医学药剂、生物药剂等;而综合院校的“制药”,必须关注其所在院系才能了解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

  

  社会工作VS社会学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注重管理,主要学习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知识,培养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除能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外,也可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范围囊括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媒体企业、研究领域及基金组织,职能范围包括社会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社会政策研究、服务评估操作等。

  社会学

  社会学注重理论,旨在调查、研究、分析、解决社会现象和问题,并为社会发展提供宏观指导,培养具备社会学理论、研究方法及社会调查技能的专业型人才。

  学科历史

  社会学的产生离不开早期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启蒙,故有学者认为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中的第四卷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

  

  

奥古斯特·孔德

  1938年,莫顿出版《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9年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出版,标志着科学社会学的诞生。我国社会学发端于民国时期,具体的起始年限仍是百家争鸣,但1917年“沪东公社”的建立是其重要节点。公社早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成立(1922年)之前便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社会学系(1915年),其中虽无社会工作学科,但有其相关课程。

  198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北京大学等几所高校增设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199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开放鼓励高校开设此专业,1998年修订后的教育部专业目录正式将“社会工作”纳入其中。

  环境科学VS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主要进行环境的保护、监测、质量评估、规划管理等,更偏重于理论研究和环境评价等方面。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主要进行环境工程建设、环境监测、污染防治等,更侧重于工程设计和污染防治。

  学科历史

  环境科学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以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埃利希的《人口炸弹》以及米都斯的《增长的极限》为代表作。

  

  

蕾切尔·卡逊

  2000年,美国学者Peter所著《环境科学通史》则把环境科学思想的历史追溯到了古希腊时期,认为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进化论、生态学、人类学以及气象学、海洋学等学科构成了对地球环境整体研究的科学基础。

  环境科学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法制建设”发展阶段,80年代的环境经济和环境伦理创立阶段,90年代以后,随着“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现代化”进入环境管理领域,进入21世纪以后,环境哲学、环境文化、生态文明等成为环境科学的重要门类。

  环境工程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人类同环境污染作斗争、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早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就创造了凿井技术。后来为了保护水源,又建立了持刀守卫水井的制度。

  汉语言文学VS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言文学包含语言和文学两个领域,需掌握中外文学各种流派,并广泛涉猎语言、哲学、历史等多方面知识。培养目标是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文学工作以及文学创作的人才。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需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同时,具备深厚的汉语言文化功底,并兼任一定的教学技能。一般需要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能在国内外从事汉语教学以及对外文化交流工作。

  学科历史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伴随近代教育的产生而设立,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成立“中国文学门”,作为文科的教学建制,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学开始形成现代的一门独立学科。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肇始于汉代,兴于唐代,到近代由于战乱而中断,1950年9月6日,教育部根据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的指示,正式通知清华大学承担新中国首批外国留学生的第一年在华的汉语培训任务。清华大学将这一为外国留学生设立的汉语培训班定名为“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孔子与孔子学院

  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初步组成了一支专职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汉语国际教育在历史即对外汉语,在当代逐渐演化为更专业对口、更注重实践的学科,2013年,一些高校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三个专业被合并称为“汉语国际教育”,也有高校保留了两种专业并作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区分。

  

  信息与计算科学VS计算机科学与技术VS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计算科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注重数学基础,需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学习数学分析、代数与几何、离散数学、数学模型与数学软件、数值分析、数据库系统等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提升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优化与开发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功能。课程主要包括高级程序设计、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微电子、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属于一级学科,包括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等方向。

  学科历史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数学类专业,多年间得到长足发展,开设高校众多。

  

  

计算机之父 冯·诺依曼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1956年,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接受中央指派,中国正式进军计算机科技。同年9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率先组建计算机专业。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的前身是半导体专业和激光专业。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开创了固体电子技术时代。根据国外发展电子器件的进程,中国在1956年提出了“向科学进军”,将半导体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同年,中科院应用物理所首先举办了半导体器件短期培训班。后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五所大学联合开办了半导体物理专业。在工科院校,清华大学率先开办了半导体专业。

  化学VS应用化学化学

  化学理科范畴,基础学科,注重研究物质变化的规律性,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四门专业基础课。

  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工科范畴,强调应用,注重化学知识的实际转化,包括化工、材料、医药、环境、能源、轻工等行业。

  学科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和技艺,如火药的发明、炼丹术的流传等。在西方,现代化学脱胎于多个源流,其中包括古希腊时期的“元素说”、阿拉伯人的化学和炼金术、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化学等。

  1661年,波义耳( R·Boyle)在牛津出版了《怀疑的化学家》,对17世纪60年代之前相关化学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质疑与批判。后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至1778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avoisier)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阐明了燃烧现象的本质,并创建相应的化学术语。此后,原子论和分子论相继提出,物质转化及物质组成得到解释,一系列化学基本概念原理被确立,并逐步出现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分支学科。发展到19世纪时,西方已确立现代化学学科纲领,实现化学学科的建制化,并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拉瓦锡

  中国的现代化学知识也顺应了历史上的“西学东渐”过程。据郭宝章等人考证,我国最早出现“化学”一词是在1856年英国人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出版的《格物探源》一书中。我国最早的近代化学教育则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即“洋务运动”时期,开课机构有:京师同文馆、格致书院等。其后我国化学教育的发展伴随历史上各时期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并逐渐确立一定的体系。

  

  

近代中国涂料工业的创始人、化学工业先驱、奠基人陈调甫先生

  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出版的《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是应用化学的第一部名著。应用化学作为一个高等学校的专业名称首次出现在日本。1886年日本颁布《帝国大学令,将应用化学作为工业专门学校中工艺科的一门专业。其教学内容大多围绕工业化学,重点培养冶金、炸药、染料等化工人才。在我国“癸卯学制”颁布同年(1903年)成立的北洋工艺学堂(1904年改名直隶高等工业学堂,1951年并入天津大学)在其本科开设应用化学专业,标志着应用化学作为学科专业正式出现在中国高等教育舞台。

  此外,还有一些专业容易引起混淆,在此做以精简版区分:

  数字媒体艺术VS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艺术艺术类专业,毕业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学成后能使用各种数字、信息技术制作各类艺术作品。

  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工科专业,毕业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由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艺术学交叉融合构成。

  行政管理VS政治学与行政学

  行政管理需掌握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可从事企事业单位行政事务的管理、组织与协调等工作。

  政治学与行政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行政学等,毕业后躲在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督、宣传、文秘等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VS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

  广播电视编导学习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创作、编导、制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广播电视学

  广播电视学学习广播电视新闻采写编评摄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实务训练。

  教育学VS教育技术教育学

  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研究对象为不同年龄段学生,研究场所为校园。

  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在新技术教育领域进行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

  口腔医学VS口腔医学技术口腔医学

  口腔医学主要研究口腔及颌面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如口腔内龋齿的充填、智齿的拔除等。

  口腔医学技术

  口腔医学技术主要进行口腔修复、口腔矫形、面部整容等,如义齿的加工和安装,断齿的修复等。

  园林VS园艺园林

  园林毕业时授予农学学位,偏重小尺度的园林绿化设计、园林施工管理、园林植物应用及小规模绿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

  园艺

  园艺需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植物生长发育理论、遗传育种理论,园艺作物栽培技术等。

  土木工程VS建筑学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需运用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及相应的工程技术知识,来研究、设计、建造工业与民用建筑、隧道、公路、桥梁等。

  建筑学

  建筑学研究建筑的结构、设计、材料、环境、建造等,包括建筑、城市、室内、市政等方面,进行各类建筑的设计和规划。

  专业实在太多,说不过来了。

  在座的各位,欢迎留言补充,为广大填报志愿的考生指一条明路吧!

  参考文献:

  莫顿·H.米勒,申世军,佘桂荣:《金融学的历史:见证者实录》,《金融市场研究》,2012年01期,第112-121页。

  威廉·N.戈兹曼:《金融学的起源——东西方金融创新的早期历史》,《中国市场》,2010年33期,第40-42页。

  刘振:《略论中国社会工作的“历史问题”》,《社会与公益》,2018年08期,第86-87页。

  赵超:《学科研究视域中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整合与范式转换问题研究》,南开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丛晓峰,唐斌尧:《社会工作学科建设de现状及对策思考》,《社会》2003年01期,第22-25页。

  金萍:《环境科学的历史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陈清硕,王平:《环境思想史和环境科学历史发展》,《环境导报》,1996年03期,第1-3页。

  安兰朋,韩瑞军:《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发展现状及教学策略思考》,《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8年18卷02期,第81-85+96页。

  何静:《浅谈对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问题的分析》,《才智》,2015年14期,第233页。

  李雁冰,邹逸:《我国化学学科的诞生与早期发展:历史经验及当下意义》,《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42卷05期,第80-90页。

  李临生:《应用化学的历史及其意义》,《大学化学》,1999年06期,第55-61页。

  胡显文,陈惠鹏,汤仲明,马清钧:《生物制药的现状和未来(一):历史与现实市场》,《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年12期,第94-100页。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农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