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农药是用来防病治虫的,而且农药也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农业物质。正常情况下农药喷施与农作物以后,如果使用不当或者因为其他环境因素影响就会对农作物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药害。前一篇文章说明了,农药在使用正确的情况下,但可以防治病虫害,而且还具有刺激农作物生长的正面作用,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农药给农作物带来的负面作用。
为什么有些农药打了以后作物显得更“漂亮”了?看完你就明白了
俗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农药也是一种药,喷施与农作物以后,除了防治病虫害,也会造成不良影响,轻则减产,重者可以使农作物死亡、绝收。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药害呢,其实就是指农药使用不当而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当然了,产生药害并不是只是农药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植物的种类、生育期、生理状态、以及打药以后的环境等综合因素都可以影响。
农药本身的性质对药害产生的影响
每一种农药的化学组成不一样,对植物的安全程度也差别很大。一般情况下,无机农药和含有重金属的,或者水溶性脂溶性比较强的药剂,容易造成药害。
第二个就是加工制剂中杂质比较多,有时也是产生危害的原因之一。农药的质量良莠不齐,就会造成喷打的时候分布不均匀,从而引起植物的局部药害。同种农药因为剂型的不同,而发生危害的可能性也有很大不同,正常情况下,油剂>乳油>水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颗粒剂。
农作物自身的状态对药害产生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农药的敏感性不一样,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对农药产生危害的耐受性不同。一般而言,禾本科、柑橘、苹果、葡萄、梨树等耐药性较强,而豆科、茄科、葫芦科、桃树耐药性较差。除此之外,同种作物在不同的生理时期耐药性也有明显差别,比如苗期和花期都比较容易产生药害。
外界环境对药害产生的影响
药害产生前面说到了不仅和药剂和作物有关,也与打药时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比如打药时和打药以后一段时间温度、湿度等。例如高温、高湿情况下,较容易产生药害,此外不同土质也有影响,砂土、有机质含量比较低的地块,容易发生药害,特别是采用土壤处理,更容易出现药害。
因此在产生药害以后,我们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考虑,不能单一片面的归于农药本身造成的药害。全部归于农药造成的肯定会造成后期在农业生产上有很多的纠纷,这也是农业执法中比较难的一个现象。